首页
来院路线
电话咨询
咨询医生
主页 > 科室导航 > 行为发育科 > 自闭症 > 正文内容
怎样培养自闭症孩子的交友能力?
孤独症孩子的核心障碍就在于社交调适能力的薄弱,目前只有通过系统的社交行为塑造和教学才有希望得到较大改善。可是,现有许多家长的观念中最大的问题是将社交调适能力等同于说话沟通能力,忽略或掩盖了社交调适能力本身的核心,造成早期干预的盲点。
社交能力是一样非常复杂的能力,受到孩子自身及对方(无论是陌生人还是亲友)等多个因素影响。对孩子社交调适能力的干预,则要根据孩子现有能力的评估,选择采用高强度的回合教学或者以自然情景教学为主,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限于篇幅,这里只着重介绍孩子交朋友的能力,通过归纳现有的干预方法,以及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有以下几点核心做法给大家借鉴。
自闭症孩子交友能力培养方法1、以趣为导——“社交货币”
想象您对面坐着的是一个无聊无趣的人,您会愿意想要跟他搭讪吗?我们想要和对方打交道,一定是对方有一些吸引我们的地方, 孩子的社交世界也一样。有家长会问,孩子自身的兴趣本来有限,那怎么挖掘扩大呢?
兴趣这种东西从来不是从妈妈肚子里带来的,而是后天的生活体验。只有靠尝试不同的体验比较,孩子才有可能扩大兴趣范围。应用行为分析里面有关强化物的选择,就非常强调选择比较的步骤。家长可以多带孩子体验不同的活动和游戏,留意孩子对这些活动和游戏中兴趣点,并把这些兴趣点一个一个地挖掘和扩大。这些兴趣点,日后会成为您孩子的“社交货币”。
等挖掘到孩子的兴趣点后,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通过这些“社交货币”去创造交友的机会。既然是“社交货币”,币值就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太难玩或玩法太单一的东西就不容易让对方玩得懂或感兴趣。例如我督导的一位小朋友对数字很感兴趣,很喜欢用扑克牌玩抽签比大小。但这样单一的游戏,其他孩子玩两下就没兴趣继续下去了。我和孩子的父母就一起想办法,引导孩子变着花样玩扑克牌,例如玩“炸油条”,用扑克牌按大小砌成铁路,并在两头“搭”火车站。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点,并跟孩子一起将兴趣点拓展、扩大,广泛的兴趣自然就能成为孩子在社交中的“资本”。
自闭症孩子交友能力培养方法2. 寻找共同点——“社交的抓手”
社交社交,讲求的是一个“交”字,如果两个人没有交集和共同点,或者可供对方分享的东西,就像两条平行线,那社交就无从谈起。可一旦这个交集找到了,彼此的社交距离就会拉近很多。设想你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都会主动去问“啊,你是否认识谁谁谁?”越是趣味相投,交集越多,越是有机会交上朋友。
普通孩子1岁甚至更早就会自主产生主动分享的欲望。他们看到天上的飞机会主动和手指或“啊”一声引来大人的注意。但对于孤独症孩子而言,他们往往缺乏这种主动分享的意识。
两个孩子在一起平行地玩,但不知道怎么玩到一起,往往是因为双方都找不到玩耍的“共同点”。如果孩子不会主动找交集,家长就要主动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给孩子示范如何找到与其他小伙伴的交集。
例如孩子对火车感兴趣,您就主动跳进孩子的世界里,开开心心地跟他玩火车吧,这样您就创造了一个您和孩子的交集——火车。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一个共同目标,跟孩子一起搭一条铁轨或者建造一个火车站。在玩车或陀螺时,找到相似的颜色、形状等。这样主动的找交集都需要家长、老师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
等孩子渐渐不抗拒,甚至习惯上了这种跟随找交集的意识,接下来第二步就要逐步褪去大人主导带领的形式,鼓励孩子自己去做选择,找交集(如果孩子能力较好,可以直接从第二步开始)。家长和老师从主导一切,到只定大规则,“抓大放小”,让孩子自己提建议,做选择,寻找与小伙伴的共同点,建立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例如,当两个孩子一起搭积木,家长可以建议一起搭个城堡或电视塔(共同的目标),至于怎么搭,是孩子们的事情。又例如,玩“厨师顾客服务员”或者“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扮演游戏,家长不要主导一切,如果孩子依赖家长,家长可以通过提建议(如2个方案)、引导孩子思考交流方式是否合理等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最终做决定。就像打篮球,家长要做的是“传球员”的角色,而不是和孩子争射球机会。
有些家长老师读到这可能会拐不过弯来,认为ABA是强调大人主导和言出必行,为了大人的公信力,大人说的话孩子都得遵守,孩子的那些“馊主意”和想法不值一提。但请您回过头想想,假如孩子模仿身边的大人,在和朋友间交往时,孩子要求对方样样都听自己的,不会换位思考,那又如何找交集呢?
所以,家长在平时与孩子交流时,既要言出必行,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又要学会“挑战场”,不能事事“一言堂”,才能激发孩子进行主动思考。请记住,您只是牧羊人,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自闭症孩子交友能力培养方法3. 快乐体验——“交友之父”
良好的朋友关系,需要在互动中找到交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感到开心,朋友关系才能得到强化。
如果孩子们自己能玩得很开心,大人们自然不用操心。可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孩子哪怕一开始玩得很开心,但玩着玩着就会闹别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抢东西。
要尽量避免因争执带来的不愉快,首先一定要明确告知孩子游戏规则,如果孩子理解力尚好,可以要求孩子征得同意才能拿对方的玩具。如果孩子的理解力不太好,则需要大人从旁协助引导。如果发觉小朋友间开始有争执的苗头,可以选择提前结束游戏,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游戏方向。
此外,作为游戏的物品,不宜是孩子最喜欢玩并且不愿意分享的。譬如,如果孩子很喜欢玩iPad,并且您知道孩子从来不愿意分享,那就最好放弃iPad,另外选择另一个孩子没那么喜欢但能接受的物品作为游戏题材。
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过程中的争执,很有可能源于此前交往中建立的“丛林法则” —— 看到比自己弱小的就去欺负,而比自己壮的就不敢惹。有些家长会觉得这是好事,因为觉得这证明是孩子懂得察言观色,于是默许孩子争抢的行为,觉得将来纠正也不迟。也许孩子真的有察言观色的能力,但这样的行为经验,可能永远无法让孩子(或者对方)体验到社交的乐趣,并走向没朋友的死循环。
因此我认为,无论孩子多小,永远都不要鼓励这种欺软怕强的行为,千万不要低估这种坏的体验对孩子本身造成的负面影响。应用行为分析里面提到,行为都受历史经验影响。越是任由不良行为蔓延多一天,将来要教育纠正就越难。在西方的蒙特梭利幼儿园,之所以刻意安排混龄教学,目的是要鼓励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小孩子跟从大孩子,从而学会并乐于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打交道。
友情提示:如需转载,请标注转自长沙小米熊医院。
姓名
预约时间
取号地址 长沙小米熊医院1楼大厅导诊台
首页
来院路线
电话咨询
咨询医生